对“自然态”中的表观,设计师团队以光的颜色进行回应。他们引入自然世界中时间的概念,春夏秋冬,四季流转,每一季都有一个可供食客识别和记忆的色彩印。设计师团队尝试着调和出来这种色彩并让其在公共区和每一间包房内自由流动;对“自然态”中的本质,以光的呈现状态及人与光的互动进行回应。





对情绪的关照—— “中间态”
人的情绪、状态总是因为外在条件的改变而变化着。如何让客人进入餐厅后可以较快的放松下来,获得一个契合的情绪水平去享受用餐和社交?这是所有高级餐厅都会面临并需要解决的。
设计师团队尝试通过创造一个“中间态”的光环境来化解。“中间态”的光环境既有细腻的层次,主次关系也恰当,所有的对象都处于一个相互对比、衬托和融合的动态平衡之中。
这样,不论客人进入餐厅前的状态如何,照明营造的各处环境都具有最适合的包容度,不会推高或拉低客人的情绪水平,帮助客人放松下来享受用餐和社交。



“中间态”中最主要的是对于各部分亮度节奏的把握和协调,需要对各部分进行细致的亮度比的设定和营造。
其次是室内各空间之间的亮度关系。设计师团队根据人在各空间中亮度需求的差异进行了设定:大厅>包房>卫生间>走道(从高到低)。在这些主要空间中,各自的亮度比设定是不一样的,也就是说各自的“中间态”各不相同。大厅的空间变化相对丰富,功能需求也要多一些,为了制造更多的空间层次,加上大厅又有室内空间中最高的亮度,因此其亮度比的范围要大一些,约为1:15;
包房空间不大,但也希望各个功能区之间有更丰富的层次,其亮度比的范围约为1:10;卫生间的亮度比范围约为1:5,以呈现一个相对清楚、完整的光线状态;走道狭长,是到达各个功能空间之前完成情绪整理的区域,需要一个稳定、统一的光线条件,亮度比范围约为1:3。










对空间的诠释——“有机态”
“有机态”的思考是照明介入完成空间表达,但维持住“有机的生命体”的空间状态和印象,努力让所有的照明形式都能与空间融为一体,就好像从室内空间中“生长”出来的一样。为此,设计师团队想象空间有机体上存在一些孔洞和缝隙,光线都从这些孔洞和缝隙透射到室内。在天花上选择小口径、无边框、黑色的嵌入式射灯,完成后形成一个个孔洞效果。他们努力减少天花上射灯的使用数量(公共区减少到一共10来支),使得孔洞的出现看起来具有一种随机性。

在一、二层的走道、卫生间的墙壁上凿出来一些大小两种尺寸的洞口,然后埋入定制的石膏成型的灯具,通过表面的喷涂处理让洞口看起来就像立面“有机生长”后形成的结果。在洞口里面隐藏光源,冰冷的立面仿佛具有了生命力。柔和的散射光线沿着天花和地面蔓延,让空间更加的立体和充满变化,其“有机态”愈发强烈。


在各个空间的天花和立面墙角缝隙(槽口)、窗帘盒缝隙、立面凹龛、立面挂板和层板形成的缝隙…… 中暗藏线性光源,让光透射出来到天花、立面和地面,之后漫延、消失到空间各处。







餐饮空间的价值探寻“隐性的光”
自然态、中间态、有机态,是分别基于对客群、情绪、空间的理解之后照明所做出的回应,这三种状态中,光都不是主体,而是隐藏在空间之中或者融于对象之内,进行着关于素食餐厅中照明价值的思考和诠释。
在兰斋餐厅内,光有时是做为一种材料、有时是做为一种手段、有时又是做为一种思考,其目的都是提供舒适的、无与伦比的用餐体验,把一种新的“美好生活”的理念传递给每一个人。



建筑、景观与室内相互之间的亮度关系。为了让室外过来的人能快速找到餐厅但又不产生较大反差,餐厅景观与周围环境的亮度比设置到1:2~1:3。为了让室内有相对的“明亮感”,景观与室内的亮度比设置到1:5~1:10。同时,各处景观又因为与室内空间的关系不同而存在着亮度差异,南院(入口院)亮度≈二层室外平台>北院(包房室外院)>东院(从高到低)。
建筑南侧为主入口立面,对远处或经过的人具有昭示性,因此将南侧山墙的局部亮度做到了8~12 cd/㎡来进行强调,另外在南、北、东侧高处立面(红砖墙)用一段线性光照明来表现建筑的完整性,但调低亮度到2~3cd/㎡,同时这三个立面的低处(黑色防腐木)不设置照明,让整栋建筑和景观相融。



项目名称:兰斋LAMDRE
项目地点:北京
完成时间:2023年1月
照明设计:PROL光石
室内设计:口日田建筑师事务所
Krt Architecture & Interior Design
景观设计:七月合作社
July-Cogarden
业主:私人
项目摄影:TOPIA图派视觉